1月6日,2021年北京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學術年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劉合在會上作了題為“雙碳目標約束下能源發展形勢研判與挑戰”的報告。
劉合表示,煤電全天候可持續發電的特性,注定其在儲能設備無法大規模商用之前,仍將承擔保證我國電力穩定供應的重任。
在報告中,劉合認為,碳中和目標及油氣消費變革面臨的風險及重大管理問題,都需要我們開展系統研究,闡明油氣消費規律,系統揭示油氣消費結構變化對綠色發展、經濟轉軌和能源安全系統的影響機理,推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深度交叉,服務新時代能源戰略實踐,為大氣污染防治與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。
從目前來看,我國對油氣消費規律與綠色發展機理的研究還比較欠缺,低碳導向背景下的油氣消費預測還存在精度差,碳排放約束下油氣消費可持續系統發展路徑約束大,碳達峰碳中和區域協同路徑優化復雜。
例如,“我們要研究油氣消費與人類活動影響下碳排放的時空變化特征,闡明氣候變化規律,預測未來變化趨勢;要基于油氣消費結構特征,分析低碳背景下的油氣消費影響要素及其關聯機制。”劉合指出。
因此,在雙碳目標約束下,我們能源發展要注重清潔內涵、安全內涵、低碳內涵和高效內涵。例如所謂清潔內涵,是指能源開發利用全過程,要力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。
在安全內涵方面,“要充分認識到新能源在發電過程中受季節性和氣候影響巨大的特點。世界上沒有任何地區可以百分之百由可再生能源供電,即便是能源轉型‘起步早發展快’的歐洲,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靠前的英德等國,也頻現‘電力危機’。2020年歐洲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系統中占比24%,而化石能源占比仍高達36%。”劉合說。
劉合指出,煤電全天候可持續發電的特性,使其在今后一段時間仍將承擔保證電力穩定供應的重任。相對來說,天然氣集多融性、低碳性和靈活性等多重優勢,是助推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首選能源。
2020年,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.4倍左右,節能提效潛力巨大。劉合指出,我國要努力提高能源生產、轉化、利用的效率。“如果我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,可減少消耗13.8億噸標煤,并可大幅減少約35.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。”
劉合強調,雙碳目標下,要警惕非系統減碳操作引發的系統性破壞、警惕不切實際的能源轉型可能帶來的能源危機、警惕急功冒進減碳操作引發的經濟剛性破壞、警惕無視“雙碳”科學性的“攤牌式”減碳。
“實現碳達峰碳中和,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,同時也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,需要謀劃最優的戰略路徑,做到降碳和發展并行不悖。”劉合說。